欢迎访问湖北路达胜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湖北日报】专题-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谱写荆楚治水兴水新篇章

发布者:路达胜    浏览次数:868    日期:2022-10-16

投资66.36亿元的碾盘山枢纽工程正在抓紧建设,本月底泄水闸和船闸正式投入使用。

 

引江济汉工程进水口,长江水从这里分流沿着渠道汇入汉江。(潘路 张梦瑶 摄)

 

鄂北工程建成通水,解决了鄂北地区长期干旱缺水的问题。(钟华 摄)

 

漳河灌区是湖北省最大灌区,清澈的漳河水为粮食丰收提供坚实保障。

 

长江昔日险在荆江,如今美在荆江,图为荆江大堤沙市段。

 

        治荆楚必先治水,治水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推动全省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水利要事,湖北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湖北水利补齐补强水利短板速度最快的十年,是防御水旱灾害成效最好的十年,是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河湖面貌切实改善的十年,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的十年,是水利治理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的十年。

        十年间,锐意进取,笃定前行;十年间,大胆变革,突破发展。水利建设发展成就已清晰地描绘在荆楚大地上。

        迈入新征程,湖北水利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锚定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总体目标,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水利力量。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性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持续实施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不断完善,长江、汉江干流重点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主要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30年一遇,主要湖泊防洪标准达到10-50年一遇,重点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增加1倍,大中型泵站、灌区全面提档升级,排灌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江河安澜、国泰民安。湖北水利部门科学研判雨情水情旱情趋势,及时调度水库、湖泊预泄预排、削峰错峰、调水补水,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成功战胜2016年、2017年、2020年、2021年发生的4次流域性和区域性大洪水,成功应对2012年至2014年跨年大旱、2019年伏秋连旱。

        其中,2020年湖北遭遇严重的外洪内涝,我省严防死守,众志成城、科学应对,实现了大水之年无大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较2016年洪灾减少495.02亿元,下降66%;2022年下半年,湖北出现罕见干旱,我省综合运用水利工程“蓄、引、提、调、放”等措施抗旱保供水,确保130万临时缺水群众饮水安全,保障3761万亩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在抵御水旱灾害斗争中,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运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紧盯水安全保障薄弱环节,加大水利投入,湖北省水利建设进入黄金时期,近10年,共落实水利投入近3000亿元。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二期)、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姚家平水利枢纽等18个重大项目先后纳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库和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库,16个重大工程已开工建设。

        同时,开展了两轮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2016年大洪水后,用3年时间实施水利补短板“四大工程”建设,共实施项目105个,总投资约300亿元。2020年汛后谋划了《湖北省水利补短板强功能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实施127个项目,总投资1731亿元。

        近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湖北省“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明确筑牢防洪排涝网、织密水资源配置网、打造生态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水网,规划总投资8600亿元,谋划重大项目60项,到2035年,“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将基本建成,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

        十年来,湖北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努力为湖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保障。

        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2012年的129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6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2年的115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5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4768提升至2021年的0.533。

        十年来,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

        扎实做好江河流域水量调度。我省配合水利部及流域机构开展了汉江、乌江、沅江、淮河等跨省江河水量调度方案及年度计划制定与执行,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加大引江济汉工程补水力度,为汉江中下游用水安全和“一库清水北送”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之一的引江济汉工程,近年来还充分发挥引调水与撇洪功能,为地区防汛抗旱提供有力保障。自2014年通水以来,工程累计引长江水296.01亿立方米,其中向长湖、东荆河补水50.04亿立方米,向汉江补水237.51亿立方米。

        大力实施重点流域区域生态调度。加强江汉平原地区联调联动,印发江汉平原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暂行办法,协调并指导武汉、孝感、荆州、荆门、仙桃、天门、潜江等7个市建立了江汉平原水网地区主要河流水资源保护跨区联动工作机制。

        支持推进一批调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竹溪县鄂坪调水等工程建设,其中一些工程已建成受益。

 

江河湖泊面貌整治一新

        河湖长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近年来,我省积极打造河湖长制“湖北样板”,较好地实现了“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目标,全省河湖面貌整治一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次获国务院激励,两次在全国作典型交流发言,武汉市东湖、枝江市金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汉江、清江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

        河湖管护机制全面建立。目前,全省3.8万名河湖长、3000多个联系单位纳入河湖长制责任链;创新出台跨界河湖“四联”机制,全面实施河湖警长制,探索“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模式,部门协同效果渐强;连续多年将河湖长制纳入省委目标责任考核,步步拧紧河湖监管的“紧箍咒”。

        竞相履职格局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省每年河湖长巡查河湖超百万人次,引导6.5万余名河湖管护员、保洁员、巡查员奋战在河湖管护一线,全省已建立河湖志愿者队伍1300余支,培育河湖志愿者10万余人。

        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有效。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2018年以来,累计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6600余个,2020年获评水利部河湖督查考核全国第一;重拳出击非法采砂,2018年至2020年,组织开展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河道非法采砂整治专项战役,全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4084次,查处各类非法采砂案件1861件,部门、区域联合执法合力不断增强,高压严打长效机制建立完善;2021年,河道非法采砂整治专项战役被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指挥部考评为优秀等次,河道采砂管理“湖北模式”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荆州太平口长江航道疏浚砂综合利用试点经验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全长江流域推广。

        十年来,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湖泊退垸(田、渔)还湖,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实施东(湖)沙(湖)连通、鲩子湖、黄石磁湖等湖泊水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24个省控湖泊的29个水域全面消除劣V类,武汉东湖已由劣V类转变为可供游泳的Ⅲ类、部分子湖达到Ⅱ类标准,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十年来,投资11.2亿元在全省131条河流上实施了297个河流生态改造、275个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年均增加绿色清洁能源3.2亿千瓦时,同时成功创建115座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大力推进武汉、襄阳、咸宁、鄂州、潜江等5个国家级和宜都、黄州、洪湖等13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初步构建我省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湖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以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等水土流失防治区为重点,十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万平方公里。2021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3.11万平方公里,比2011年下降0.58万平方公里,强烈及以上等级占比下降到9.34%,水土保持率达到83.28%。我省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趋势。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效益充分彰显。十年来,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00余条,先后打造了蕲春龙泉庵、郧阳清水河、夷陵墩子河、远安鹿苑河、当阳瓦家河等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项目区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

        水土保持监管成绩突出。全省十年来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1.85万个,监督检查5万多次,接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近4000个,2019年以来现场核查1公顷以上扰动图斑3.7万个。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了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优化布局与升级改造,建成了由1个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14个监测分站和42个监测点组成的省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持续开展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定期发布《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为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完善农田灌排体系 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大中型骨干为主、小微为辅,灌排自如的农田灌溉排涝体系,全省已建成大型灌区40处,中型灌区494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12年以来,湖北对220处大中型灌区实施改造,累计整治骨干渠道1.08万余公里,改造骨干渠系建筑物1.1万余处;大力开展小农水项目县建设124个,建成塘堰、泵站、水闸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160多万处,新增滴灌、喷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面积117.4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由40%左右提高至7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53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75亿公斤。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灌区建设管理,注重灌区与美丽乡村、园林城镇建设相结合,引丹灌区创建的“百里生态丹渠”闻名遐迩,三道河灌区的“绿满长渠”引人入胜,兴隆灌区的城镇景观渠游人如织,漳河水库灌区让人流连忘返,东风渠灌区普溪河渡槽如人工天河飞渡于田野之间……一大批农村水利工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风景线。同时,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襄阳长渠(白起渠)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农村饮水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从弱到强,实现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蝶变。

        十年来,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连续4年将它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省市县三级政府层层签订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承诺书、责任状。2012年到2015年解决12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016年到2022年全面解决2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1247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总体实现现行标准下省域432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覆盖。

        十年来,规模集中为主、小型分散补充的农村供水格局基本形成。武汉、鄂州、仙桃、大冶、英山、竹溪等40多个县市在城乡供水一体化中迈出坚实步伐。全省各类农村供水工程从100余万处减少至目前的22.9万处,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比例分别达到96%、95%和78%,分别较2012年提升了26、34、37个百分点。

        十年来,农村供水规范化管理体系得到系统性构建完善。2013年省政府出台《湖北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全省93个有农村饮水安全任务的县市均成立县级供水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落实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定价收费。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找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的农村供水规范化建设活动,先后有9个水厂跻身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行列,35个水厂入围全省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榜单。

策划:湖北省水利厅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湖北省水利厅提供

来源:湖北省水利厅网站